首页 信息公开 专项扶贫 行业扶贫 社会扶贫 老区建设 机关建设 统计监测 调查研究 互动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大同村的精准扶贫之路
日期:2018-05-17 11:04:16
 

——大同村精准扶贫工作调查


 团林铺镇大同村由荆门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梅柏同志赋名,有6个村民小组,168户,总人口5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09人;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1亩,山林面积2000亩,水域面积600亩。2014年被评定为重点贫困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大同村三年来,坚持因户施策,4个特色产业开始起步,100千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达到16000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5万元。
  一、前期扶贫的变化和启示
  (一)“一户一策”精准扶贫,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销号。坚持因户施策进行精准扶贫,目前除1户五保户、1户新纳入贫困户外,其余35户已全部脱贫销号。一是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对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为他们送项目、送技术、送致富信息,引导发展产业, 29户通过产业实现脱贫。争取特种种养殖补贴、家庭光伏电站奖补资金,带动了7户贫困户发展小龙虾和生猪养殖,10户贫困户建起了家庭光伏电站。贫困户李德华养殖12亩,创收4万元;贫困户廖祥春养殖5亩,年创收近2万元。二是大户带动脱贫一批。对自主发展能力较差的贫困户,实行村内大户带动发展。村支部书记、主任苏克武带头建起了栗园岗家庭农场,带动20户贫困户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入股经营、进场务工,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不少于3500元。在村内大户带动下,12户贫困户发展山羊养殖、花卉苗木种植。苏华清、范怀书、乔兴旺等贫困户通过养殖山羊,年增收1万余元。三是外出务工脱贫一批。对劳动能力较强、耕地等自然资源较为缺乏的贫困户,工作队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对他们进行务工技能培训和联系就业岗位,6户贫困户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脱贫。四是纳入政府保障脱贫一批。对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等无脱贫能力的,帮助他们申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衣食住医无忧。5户低保户和1户五保户纳入政府兜底社会保障体系。争取危房改造项目资金50万元,帮助10户完成危房改造,改善了住房条件。
  (二)发展四大特色产业,村民整体收入明显增加。大同村过去主要依托传统的稻麦油种植,结构单一,经济价值较低。工作队邀请有关专家,对大同村经济发展“把脉问诊”,引导村民依托自然禀赋条件,重点发展四大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山羊养殖。全村山羊养殖户已达16户,规模30头以上的养殖户6户,每年出栏500余只,创收25万元。二是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全村种植花卉苗木达到20户,面积达1500亩。三是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已发展规模养殖户10户,养殖面积130亩,年创收40万元。四是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已发展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2户,10头以上5户。
  (三)实施四项基础工程,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市编办克服机关经费紧张困难,节约资金38万余元支持大同村建设发展,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121万元,完成了四项重点基础工程,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在国土部门支持下,争取项目资金850万元,完成农田整治项目,平整农田2300亩,新建和修复渠道1万多m2,渠系建筑500余处,堰塘清淤填埋35口,彻底改善村民的耕作条件。二是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积极协调水务部门,将大同村纳入全市安全饮水工程项目,争取专项资金65万元,架设了16000米自来水管道,全村每户通自来水,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三是实施道路改造工程。积极争取交通部门支持,投入资金81万元,完成了大同村与苏场村、代塝村3公里断头路改造。利用土地整治项目,新建水泥路8公里,晴雨路2公里,生产路7公里,90%的村民实现了水泥路入户,独户且离主干道较远的村民修建了晴雨路。四是实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积极争取环保部门支持,投入资金125万元,完成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设项目,建设污水处理池16个,配齐垃圾转运车、转运箱、分类收集桶,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变。
  (四)积极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实现脱贫“摘帽”。扶贫工作队充分利用扶贫政策,在住建委等部门的支持下,筹措资金80万元,建成了100千瓦光伏发电站,2016年10月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每年创收10万元以上,为村集体建成了收入稳定、长期收益的项目。同时,帮助村里理顺土地、水库租赁关系,每年创收5万余元。2017年,大同村村集体收入15万元,完成了贫困村脱贫“摘帽”任务。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凝聚力不断增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重点培植红色“领头雁”,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战斗力、号召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大同村晋升为红旗支部。党员干部带头上项目、兴产业,村支部书记、主任苏克武是全村最大的山羊养殖大户,养殖规模达200只,每年收入近20万元,今年又带头建起了栗园岗家庭农场。村委委员、妇联主任戴春枝是苗木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达30亩,每年创收5万余元。4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负责带动一个产业,均已形成规模。每名党员负责包联1-2名贫困户,从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帮扶,取得较好效果。
  大同村精准扶贫之路,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一是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注重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村“两委”班子是扶贫攻坚的主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心骨”,是农民致富的“领头雁”,要选优配强,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夯实工作基础。二是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注重“扶贫扶志、扶勤扶能”,增强“造血”功能。扶贫工作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不能停留在物资帮扶上,更应该着力于项目帮扶、技术帮扶上,提高自身自主发展能力。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资源优先扶持,让他们成为脱贫致富典型。对于好逸恶劳、坐等靠要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让他们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三是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注重依托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贫困村之间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扶贫工作中要立足实际,充分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拓展收入渠道,帮助他们增产增收。四是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注重整合项目资金,用足用好扶贫政策。当前,各级各部门扶贫政策之多、投入项目和资金力度前所未有,但是在政策、资金使用上分级负责、分部门管理,扶贫产业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高,“撒胡椒粉”的现象十分突出,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加强整合,用好各类政策和资金,发挥最大化效益。
  二、存在问题和困境
  大同村扶贫攻坚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深度脱贫和持续发展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一)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大同村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山羊、蛋鸡、小龙虾养殖和花卉苗木种植四个产业,但是特色还不够鲜明,没有充分发掘自然禀赋优势,形成特色品牌;产业加工销售融合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链,农户都是直接销售原始产品,经济价值较低。
  (二)边缘困难群众急待关爱。大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基本脱贫,但由于家庭灾病等原因,产生了部分新的困难群体,由于未纳入精准扶贫范畴,不能享受相关政策,生产生活较为困难。目前,该村共有边缘困难群众5户,其中2户为子女在外经商失败,造成家庭负债,形成贫困;2户为家庭成员突发灾病,造成贫困。
  (三)脱贫贫困户存在返贫风险。截至2017年底,该村37户贫困户中已有35户贫困户在政策帮扶和集体帮助下脱贫,但他们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随着后续扶贫资金、项目等“输血”减少,自身“造血”能力又不足,很可能返贫。
  (四)村集体经济仍然薄弱。该村目前集体经济只有一个光伏电站,缺乏规模企业,结构单一,收入有限,村里公益事业全部依赖上级拨款和部门支持。村集体“四荒”资源缺乏有效利用,共有荒山、荒坡、荒滩、荒水640亩,过去通过各种方式租赁给了有关企业和个人,130亩即将到期,但由于缺乏政策依据,无法及时收回集体管理和经营。
  三、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的几点思考
  (一)立足自然禀赋,进一步培强产业。立足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着力调整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三分之一的农户成为种田大户,三分之一的农户发展生态种养殖产业,三分之一的农户外出务工,力争三年内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一是推进传统产业向大户集中,构建“大户+农户”模式。利用农田整治后适合机械化耕作的优势,引导村民加强土地内部流转,将耕地集中到大户手里。二是大力发展柑桔种植,构建“基地+农户”模式。发挥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村民在高塝地、林地和“四旁”种植柑桔,3年内发展柑桔1000亩,打造优质柑桔种植基地,每年创收500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业,构建“公司+农户”模式。依托引进的种养殖企业天越牧业公司,带动村民养殖山羊、生猪,力争各发展20户,户均创收10万元。
  (二)推进产业融合,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构建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力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一是建立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成立柑桔种植、山羊养殖、特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负责项目资金争取、种苗集中采购、种养殖技术培训、产品集中销售等工作,实现规模经营。二是办好家庭农场。村集体利用国家产业扶持资金、贫困户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入股,进一步扩大栗园岗家庭农场规模,带动农户整体脱贫和村集体增收。三是引进培植规模农产品企业。对接“企业兴乡”工程,构建“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链,提高产品价值,促进村民增收。
  (三)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一是持续帮扶脱贫群众。继续加强对新脱贫农户的关爱和帮扶,在项目、资金等政策上持续倾斜,多“扶”他们走一程。二是切实关爱边缘困难群体。由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专班,对全村农户情况进行重新排查鉴别,将边缘贫困户纳入扶贫范围,让他们享受相关政策,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三是关注特殊群体。对家庭劳动力较弱、家庭负担较重、发生灾病等特殊家庭,帮助他们办好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建立提前帮扶机制,防止他们成为新的贫困户。
  (四)坚持长远发展,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一是培植一个好“领头雁”。一个好支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村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既要解决“入口”问题,选准用好村支书,让能人当家;又要解决“出口”问题,加强村支书离职后的经济待遇保障和政治关心,完善面向村支书的公务员招考机制,扩大招录比例,推进村支书职业化。二是配强一个好班子。建立农村后备干部培养长效机制,持续关注对在外创业的年轻党员、创业成功的“能人”,为鼓励他们回村创业,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及时出台农村后备干部培养的有关经济待遇政策,确保后备干部培养长效性。三是确定一个好思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把脉问诊”,科学规划贫困村长远发展思路,确保发展取得实效。
  (作者系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备案号:鄂ICP备0501644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103号 网站标识码:4208000004
主办:荆门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邮编:448000 电话:0724-680170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