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期许。当期,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我市扶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十八大的新观点、新要求,对扶贫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中的地位进行再认识、再定位,对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思路进行再谋划、再调整,对扶贫攻坚的各项措施进行再改进、再完善,一句话,就是用十八大精神引领新一轮扶贫攻坚,对确保我市扶贫攻坚的正确方向,全面完成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用十八大精神再定位,深化对新一轮扶贫开发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战略部署,形成了新的判断、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按照这些新判断、新理论、新观点重新定位和认识扶贫工作,事关新一轮扶贫开发推进的力度和成效。
必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高度认识新一轮扶贫开发。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所谓“全面”,就是全员小康,全域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所谓“建成”,是刚性约束,硬性指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翻一番。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31.97万人,贫困发生率16.9%。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的高度,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的目标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减贫脱贫,而是要实现脱贫-致富-小康的“三级跳”;不能仅限于重点地区、区域及其范围内贫困人口脱贫,而是荆门全域范围建档立卡的31.97人全部销号。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我们必须从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高度,来把握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目标、措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必须从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把握新一轮扶贫开发。通过扶贫开发,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意。反过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扶贫开发,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八大的精髓,这就要求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要始终咬住发展不放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始终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突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创新体制机制。荆门市委市政府举起的“中国农谷”的旗帜,提出的建设产业之谷、富民之谷、生态之谷、创新之谷的战略构想,件科学发展观在荆门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新一轮扶贫开发必须高举这面旗帜,顺应这一战略,在加快发展中推进扶贫开发。
必须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的期待中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改革开发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突显。人民群众要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呼声日益高涨。党的十八大把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为新一轮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让更多的公共资源流向贫困地区;要加大动员的力度,让先富的地区和人群帮扶贫困地区;要加大服务力度,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用十八大精神再谋划,完善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战略布局
去年以来,国家、省、市先后发布了新十年扶贫纲要,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未来十年扶贫工作进行了部署,形成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这些战略总体上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党的十八大,对未来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行了新的部署,是指导包括扶贫开发在内的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新一轮扶贫开发按照十八大最新部署,尤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需要进行重新思考,不断谋划是必要的。
1、更加注重区域发展带动。国家十二五扶贫纲要把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以扶贫攻坚带动区域发展上升为一项扶贫战略,全国确立了一批集中连片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湖北也相应确立了大别山、武陵山、幕埠山、秦巴山等片区。这种布局,完全符合十八大精神,是科学发展观在扶贫攻坚中的体现。荆门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但调查显示,贫困人口分布呈集中连片特点。低收入人口集中在大洪山山脉、荆山山脉、汉江沿岸、漳河库区和荆南丘陵平原地区。应当明确五大片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在“中国农谷”的整体布局下,分片制订五大片区区域发展战略,集中领导、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比如,荆南丘陵平原地区,实施“荆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汉江沿岸地区,建设生态走廊;大洪山和荆山山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旅游观光业。五大片区区域发展,可带动344个相对贫困村和45万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将起到“一片带一域,五片带全局”的作用,应当上升为我市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要战略。
2、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引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但大多山清水秀,生态良好。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兼顾,倡导生态扶贫。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鼓励引进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业,限制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决不能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办产业、上项目。二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序开发资源。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利用、修复补偿机制,确保永续发展。三是积极探索,推广运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新方法、新技术。比如:针对山区香菇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林木的问题,推广“柴改煤”技术,即在香菇烘干、灭治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柴为燃料的工艺,代之以清洁燃料煤为介质来源,保护山林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这项工作在许多地方已经成功推广,现在在城北山区试点,必须加大力度持续推进。
3、更加注重“四化同步”推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十八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新一轮扶贫攻坚必须顺应这一战略,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中,推进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荆门实际,一是大力推进村企对接,实现农企融合。鼓励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基地、兴产业、流转土地、转移劳动力,探索农企融合的机制体制,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融合。通过迁村腾地、整村搬迁等多种形式,加快中心集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长久脱贫。三是大力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运用科技手段,推广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并与信息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三、用十八大精神再改进,强化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措施
1、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新一轮扶贫攻坚要求高、任务重,必须聚集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攻坚大合唱。为此,要把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把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有机统一,动员方方面面力量,投入到新一轮扶贫攻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专项扶贫要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的原则,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重点工程,切实解决好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问题;行业扶贫要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发环境、增强造血功能作为重点,培植特色支柱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民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社会扶贫要重点抓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民主党派及各种群众组织,开展驻村帮扶,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
2、完善扶贫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关键在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就是明确责任主体,并严格考核结账。扶贫攻坚是“一把手”工程,必须认真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扶贫责任制。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产业发展的部门,都应纳入扶贫责任主体,并制订工作目标,实行严格考核。各级扶贫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承担起参谋、协调和服务职能。党委、政府督查部门应将落实扶贫责任纳入督查重点内容,人大、政协应将扶贫工作纳入巡视和检查范围。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修立完善目标考证体系,既注重专项扶贫的考评,更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考评;通过考评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引导扶贫科学化。
3、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创新,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工作的不竭动力。要按照十八大精神,推进扶贫部门职能创新。适应大扶贫格局的需要,担当党委政府谋划扶贫的参谋部、担当行业扶贫的协调部、担当社会扶贫的动员部、担当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服务部。要按照十八的精神,推进扶贫制度的创新。再造专项扶贫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杜绝专项资金截留、挪用,坚决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要按照十八大精神,推进扶贫方法的创新。学会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运作的方法开展扶贫;探索运用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为平台,放大扶贫效应;善用社团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能够借助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力量,宣传扶贫工作,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舆论氛围,不断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