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公开 专项扶贫 行业扶贫 社会扶贫 老区建设 机关建设 统计监测 调查研究 互动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借中国农谷建设东风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县 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
日期:2013-08-14 11:10:53

 

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处在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差距的新阶段。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沙洋县借实施“中国农谷”发展战略,建设“荆三角”(荆门城区-沙洋县五里铺镇-沙洋城区-荆门城区长100公里、面积1390平方公里的区域)的东风,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为传统农业区破解“三农”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扶贫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
一、实施“荆三角”发展战略与扶贫开发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受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数量众多,成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迷,加之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沙洋县抢抓建设“中国农谷”实施 “荆三角”发展战略的机遇,制定了《关于贯彻十八大精神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荆三角”(沙洋)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业经济开发区、农业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循环农业推广区等“六大板块” 夯实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基石。实施 “荆三角”发展战略是我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举措,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让农民进城务工和自主创业,来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最大的扶贫。扶贫开发通过抓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抓结构调整,培育农民增收主导产业;抓资源整合,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抓培训输转,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抓民生工程实施,为贫困群众构筑安全网等途径促进农民增收,也有效的推进了县域经济发展。目前,“荆三角”(沙洋)区域农田水利、交通道路、村庄整治、现代农业精品园等多个项目均已启动。五洋线上,沙洋县依托“油菜花”品牌,建设张弛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形成了一条长34公里生态旅游观光带。荆新线上,沙洋县各镇依据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纷纷扮靓自己的特色。沙洋镇全力打造宜居宜游、自然和谐的“魅力水城”和现代滨江园林城市,建设“汉江明珠、水韵沙洋”;高阳镇是闻名的肉牛之乡、食用菌之乡,以循环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着力建设“循环经济、生态高阳”;沈集镇以农业现代化助推新型城镇化,着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建设“两型农业、绿色沈集”。
   二、实施“荆三角”发展战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的制约因素
“荆三角”位于207国道、五洋线和荆新线交汇处,是“中国农谷”建设的三大重点区域之一,是“四化”、“两型"先行区。我县2个省定贫困镇(曾集镇、高阳镇)、1个省定老区贫困镇(五里铺镇)均在其区域范围内。经过近几年的扶贫开发,该区域内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但多年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仍未有效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贫返贫的诱因还不同程度存在。目前,我县该区域有乡村户数41295户,乡村人口159133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4935户,39537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4315户,5091人。贫困率为24.85%。
(一)村民发展意识不强,阻碍特色产业做强。一家一户,围绕自己的一小块承包土地,辛勤地耕作,踏实地生活,平安地传承,日子谈不上富裕,也过得不算贫穷。这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最为基本的经济生态与政治生态,这也是“荆三角”(沙洋)区域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是村民思想素质不高,普遍存在小农思想,缺乏状大做强的发展意识,进取心不足,满足于现状,在观念上仍然处于注重产量,不求质量,“只求肚子圆,不求多赚钱”的落后状况;其次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大部分群众因资金筹措困难,对产业开发投资缺乏安全感,投资热情不高。三是缺乏竞争意识。群众只注重规模数量发展,忽视对产业特色的挖掘和对产品优势的建立,缺乏真正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级经济的薄弱,村级组织运转靠的是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村里根本拿不出资金来投入村的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影响了农民的增收。“荆三角”(沙洋)区域共有89个行政村,总负责达8560.8万元。村平负债96.18万元。其中负债最大的村五里铺镇杨集村债务高达 280万元。由于村级债务的影响,五里铺镇两河村三个村民小组仍然共用一个供电总容量50KV的台区,用电高峰时农户用电饭锅做饭都做不熟,更不用说启动电机抗旱;曾集镇孙店村,水利渠系处于漳河灌溉区的末段,原来60年代、70年代修建的支毛渠,有的被改过来种了田,有的中间被毁,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效益低下,遇到旱情,农民种田靠天收。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效益低迷。 “荆三角”(沙洋)区域山林、水源等其他资源不足,农民以种植水稻、小麦、油料为主,农村经济仍是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体。产业结构单一,多数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可靠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规模发展不起来,农产品推广和深开发程度不够,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抵御不了大市场的激烈竞争,最后效益出不来。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增产也不增收。曾集镇范店全村共有农户556户,农业人口1827人,其中贫困户216户,贫困人口715人,贫困率高达39%,是典型的贫困村。该村土地贫瘠,经济以传统种植水稻、油菜为主,种植品种单一,水利设施配备落后,粮食单产、总产量低。我们到该村农户家算过一笔帐,农民一年种一亩地加上国家的各项惠农补贴总收入才1300元左右。
(四)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致富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到外打工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活,打工的工资水平低,导致他们不愿意出外打工,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加之他们自身综合能力的掣肘,自身缺乏“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有的需要长期救助才能维持生活。因灾、因病、因学致贫较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人得病,全家致贫”和“不送子女读书长期贫,送子女读书立即穷”成为当前农村贫困农民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贫困户中真正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农户比例明显偏低。大部分的农民都有出去打工的意愿,苦于身无技能,只好在家徘徊。曾集镇范店村因上学就读致贫的有7户,因病致贫的高达97户。
三、实施“荆三角”发展战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的应对举措
我们要进一步高举中国农谷旗帜,以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推进“荆三角”规划和建设。按照“稳定生产强基础,调整结构促增收,统筹发展惠民生,改革创新增活力”的总体要求,立足粮油、蔬菜、休闲观光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通过整合资金、项目,力争把“荆三角”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的展示区、小康建设的先行区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开发区。
(一)着力加强思想教育,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促“荆三角”农民形成发展的理念。解放思想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一是要解放思想,转换脑筋,时不我待,抢抓机遇,把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敢于冲破层层禁区,摆脱种种束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要积极争取支持政策和措施,善于争取给力。三是引导和教育农民转变观念,推动和引导农民种植符合市场要求的优质品种,并指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在产品品质上求效益。四是多措并举增强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用发展的办法来消除贫困,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
(二)着力加强“荆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基础设施滞后是 “荆三角”地区发展的软肋。一是把大力改善农村基本条件作为推动“荆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纳入长期发展战略,搞好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资力度,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对“荆三角”地区给予倾斜,抓好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特色农业的支撑能力。三是将国家良种补贴和“一事一议”的资金以村为单位集中起来用于化解村级债务、加强村基础设施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目前,县供电公司对“荆三角”(沙洋)区域内的供用电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和全面规划后,已筹资1.9亿元展开电网改造升级。
(三)着力推进“荆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农村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方向。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调优种植结构我们要引导农民种植符合市场要求的粮食品种,指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在产品品质上求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由单纯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并重转变;二是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方式,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借助“村企共建”平台,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土地承包、就地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开发,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形成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机制,带动贫困地区生产发展。湖北洪森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村企共建”投入资金68万元,帮助结对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吸收贫困劳动力就业500余人,贫困群众从帮扶产业中人均增收567元,远高于一般农户的增收水平。三是积极培育农村农业合作社,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生产资料细碎化、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曾集镇五洋农机专业合作利用自身优势,先后在周边蔡庙、青桥、张池、民主、官集等村通过租种、转让、委托代耕等方式成功有序规模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2043亩,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1407份,占全镇流转总面积的42.6%,有效带动了规模种植、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目前,通过五洋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的农民总收入16.37万元,已流转出的农户人平收入较全镇人平高出269元。四是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打造产业品牌。沙洋县是全国商品粮、棉、油基地,全国“油菜籽加工第一强县”。湖北洪森天利油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后盾,依托傅廷栋院士“双低”油菜实验基地,投资20亿元建起了中国双低油菜科技产业园。打造集双低油菜科技研发、文化旅游、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国家级示范园区。园区的建设将带动本地区包装业、物流运输、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等10多个行业同步发展。五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金色沙洋”。以张池生态风情园为核心,以油菜花旅游节为媒,以优质油菜花海为基础,围绕曾集风情小镇等景点打造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4 A景区,带动沿线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以高阳垢冢村为核心,引导帅店、雷都等村联手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打造立体生态种养、秸秆利用、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三条产业链,形成“农户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格局。沙洋县建成五洋路34公里生态景观长廊,沿线54个村湾通过整体绿化美化,建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村庄。曾集风情小镇由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荆三角”(沙洋)建设中,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因发展经济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曾集镇张池村村支部书记王中彦说:“观光农业改变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村民的观念,大家的文明素质提升了,集体意识增强了,户户争当‘十星级文明户’”。
(四)着力提高“荆三角”区域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扶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发展的技术和本领。一是要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围绕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办好科技示范基地,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二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党组织书记,为“荆三角”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要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注重在农村优秀青年和农民工中培养发展党员。积极培养和选派思想好、作风硬、能力强的青年干部到“荆三角”村工作;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留村任职。三是要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开辟贫困人口增收的新途径。采取定向、订单培训的方式对农村18—40岁中青年农民进行市场实用技能培训,确保他们通过培训长一技,输得出,干得稳,能致富,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目前,沙洋县在 “荆三角”(沙洋)区域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机构开展了“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重点技能技术培训,确保每户培训一个“明白人”,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10个至20个农户。
(五)着力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创新农村金融体系,为“荆三角”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和市场风险比较大,农村的贫困人口和农村小企业一直患着“资金饥渴症”,得不到资金的扶持。农民贷款难严重制约了“荆三角”(沙洋)地区经济发展。一要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和加工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对规模经营大户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支持。积极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完善农村抵押品流转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贫困群众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二是要以扶贫开发规划为载体,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老区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贴息贷款等扶贫资金以及中央和地方的交通、农业、水利、国土、教育等专项资金,发挥资源的聚合优势。要用足用活“中国农谷”扶持政策以及各项惠农支农富农政策等,实现资源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三要抓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积极推进建立村镇银行建设,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规范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县金融部门组织专班深入“荆三角”(沙洋)地区农村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企业,调查、了解信贷投放需求,摸索出支持生态资源开发链、农业种植养殖链、农产品加工链的“三链式”信贷服务体系。目前,已累计发放信用贷款1.33亿多元。
(六)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荆三角”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的长效机制。新型城镇化既是扩内需、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一要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农民转移,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商贸向市场集中。加强道路、电力、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二要按照“魅力水城、金色沙洋”形象定位,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网络完善、产城融合”的城乡空间布局。要按照“一村一社区”或“一村多社区”原则,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科学规划建设农村新社区。
实施“荆三角”(沙洋)发展战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发展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体制机制。建立与“荆三角”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实现“荆三角”(沙洋)扶贫攻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X768分辨率  Copyright 2012-2015
版权所有:荆门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邮编:448000 电话:0724-6801705